近日,科技部發布《十三五先進制造技術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》,加強對2025年中國制造業科技創新的支持,推動產業結構向中高端邁進,加強制造業創新,重塑制造業競爭新優勢,滿足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戰略的需要。《專項規劃》指出,“十三五”期間,先進制造業重點從“系統集成、智能設備、制造基礎、先進制造技術創新示范工程”四個方面,圍繞非標自動化設備、添加劑制造、激光制造、智能機器人、先進制造技術創新示范工程等13個主要方向進行重點任務部署。
這是繼2025年中國制造業之后,中國政府對制造業改革發展的又一大力支持。隨著工業技術改革,最新的技術手段將涌入該領域。
工業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帶來的機遇
21世紀是一個以綠色智能制造業為主導的“智能經濟、智能世界”時代。自2013年德國聯邦政府提出德國工業4.0戰略以來,各國政府和跨國制造業巨頭都采取了預防措施,加快了國內制造業轉型的布局。目前,以智能制造業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席卷世界。
工業物聯網應用場景及系統構建
浙江財經大學經濟系主任文燕兵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,智能制造具有戰略性、高附加值、技術密集性和主導作用,在經濟增長中發揮著多方面的作用。表現為:一是直接促進作用,智能制造生產效率更快,產品質量更好,規模效應更大,產品價值更高,可快速直接生產各種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,直接增加國民產出;二是間接驅動作用,智能制造通常通過信息、通信、工業技術整合連接整個產品制造過程和產業鏈,對上下游企業和關鍵產業具有重要的驅動作用;三是技術溢出強。
為了實現智能制造,靈活生產是最關鍵的環節,其特點是強調客戶的個性化和定制。理論上,它是將原材料、工廠、分銷和客戶連接起來。客戶只需發出訂單,工廠就會根據客戶的個性化需求自動采購原材料,安排生產,然后直接將貨物分發給客戶。
其中,物聯網是實現工業智能制造靈活生產的重要技術基礎。在智能制造中,各設備通過物聯網技術互聯,企業通過互聯網互聯,最終實現信息數據集成;過程設計匹配快,生產過程調整靈活,最終個性化需求快速滿足;工廠整個價值鏈增值,企業效益提高,最終客戶服務良好;合理應用各種資源,平衡工作和生活,最終為決策者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。
數據顯示,2015年,我國智能制造產值約1萬億元,預計2020年將超過3萬億元,年復合增長率約20%。正如文主任所說,智能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將間接帶動各種工業技術的繁榮。隨著智能制造業的不斷推進,以物聯網為重要變革力量的先進技術將逐步放大市場。